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价格监测中心

2015年秋粮生产及价格调查报告
2015-11-18  

为深入了解秋粮生产和市场价格情况,我中心于近期组织20个省(区)价格监测机构,开展了专项调查,同时派出调查组赴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省部分粮食主产县市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基本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今年秋粮总体有望再获丰收,新粮开秤价格不同程度低于去年,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农民种粮收益预计将有所下降。

(一)秋粮产量稳中有增。今年以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总体较常年及去年偏轻,持续性、连片性灾害发生少,秋粮单产整体上有保障,加之种植面积稳中有增,预计秋粮总产小幅增加,加上已获丰收的夏粮,粮食生产十二连丰已基本成定局。黑龙江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1亿亩以上,并着力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水稻等优质粮食生产,仅此一项预计就可增产粮食50亿斤以上。河南预计玉米总产量达到1900万吨左右,比去年增长9.7%,且质量也大大改善。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中晚籼稻主产区普遍预计产量将有小幅增长。河北和吉林部分地区虽然遇到旱涝灾害,但由于受灾面积有限和地方政府积极应对,对粮食生产总体影响不大。

(二)新粮市场弱势运行。在粮食库存高企,终端市场需求相对低迷的大背景下,今年以来粮食市场总体稳中偏弱运行,近期随着新粮陆续上市,粮价弱势运行特征进一步显现,其中玉米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去年,稻谷价格小幅下降。山东8月份起玉米价格连续10周回落,新玉米开秤后,价格低开低走,如,冠县玉米开秤价每50公斤(下同)87元,比去年同期低23.0%1015日价格进一步降至82元。江苏调查的企业预计粳稻开秤收购价格149.83元,比去年同期略降0.6%,比最低收购价低3.3%。江西粮食经纪人和粮食加工企业普通中晚籼稻开秤收购价格126-130元,个别优质品种收购价140元左右,比去年同期低2-5元。

(三)种粮成本上升,收益下降。据各地调查反映,今年种粮成本总体继续小幅上涨,其中人工费用、土地租金增加是主因,化肥价格低位运行、柴油价格明显下降则一定程度拉低了总体涨幅。吉林省玉米和粳稻的总成本分别为每亩1303.23元、1544元,较去年分别上涨了9.56%6.14%其中两种作物人工成本涨幅均超过10%,土地成本涨幅在6%9%之间。内蒙古玉米、大豆种植成本比去年分别增加1.6%2.2%。江苏连云港市预计粳稻种植总成本较上年增加4.9%,其中人工费用、土地租金分别增长12.6%4.5%。成本继续增加,粮价有所下降,预计种粮收益将有所减少,其中玉米种植收益将明显下降,稻谷收益可能小幅减少。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受灾较重的地区可能出现种粮亏本的现象,如吉林省农安县玉米受旱严重,一些乡镇减收四至五成,甚至绝收,农户亏本不可避免。

二、主要问题

调研中,有关各方集中反映了粮食库存高、仓容紧,市场主体经营难、观望情绪较重等问题,希望引起重视。

(一)主产区政策性粮食库存消化难问题突出。受需求不旺、进口粮大幅增加等因素影响,政策性粮食积压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导致部分地区新季收粮存在仓容缺口,同时也使财政负担加重、存粮风险加大。江西省2013年、2014年托市收购的籼稻还有一部分存放在粮库中,以历年的托市收购量估算,主产县市中晚籼稻收储仓容缺口平均在2-3万吨。安徽预计秋粮收购仓容缺口在100万吨以上。江苏新沂市国有粮食企业中目前只有中央储备粮新沂直属库和徐塘粮库有空余仓容,共4.5万吨,和当地秋粮总产39.93万吨相比,差距很大。湖北省国有企业托市收购仓容缺口在10亿斤左右。吉林省现有政策性粮食库存超过1000亿斤,其中储存两年以上的玉米405亿斤,正面临失去食用价值、饲用价值大为降低的风险,且多存一年粮需支付利息和储存费用每吨205元。

(二)市场主体入市收粮积极性不高。据各地调查反映,受原粮价格居高不下和制成品市场低迷影响,粮食加工企业普遍经营困难,行业整体景气度偏低。吉林省有一定规模的21户玉米深加工企业中,一半已停产,另一半也在逐渐限产、减产。江西粮食主产县的中、小型民营大米加工企业不少已倒闭关门,目前在粮食主管部门登记的民营粮食加工企业比前几年减少一半。经营状况不佳使得市场主体收粮底气本不足,加上当前粮价有进一步趋弱之势,企业等待、观望情绪进一步加重,入市收粮的积极性不高。山东省冠县兰辉收购点截至调查时玉米收购量较去年同期下降90%,菏泽、临淄调查的企业玉米计划收购量比上年减少57成。江苏南京溧水区、新沂市不少粮食企业反映,目前经营风险很大,准备调低稻谷收购价、减少收购量。

(三)政策调整的宣传解释工作有待加强。调研中,东北地区有关部门和农户,对今年临储玉米收购政策的调整意见较大,一方面是因价格下调,更主要的是认为临收粮了才宣布调整,时间太晚。一些种粮大户还表示原以为临储价格只升不降,高价租了不少地还购置了大量农机具,现在“吃亏吃大了”。还需要注意的是,玉米临储价格下调到每斤1元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而不少农户对今年托市收购玉米生霉粒含量等相关质量标准的规定还不太清楚,安全储粮的意识较为薄弱,加之保管条件有限等客观原因,后期霉变粒超标玉米的比例可能仍会较大,地方政府组织收储的压力很大。此外,从实地调查情况看,农业三项补贴等涉农政策的调整,农户普遍不清楚具体怎么调、为什么调,只知道打到自己卡里的补贴资金比往年少了。

三、几点建议

面对新的形势和问题,必须坚定改革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的决心,把握好政策调整变化的节奏、力度,并大力加强宣传引导、切实抓好贯彻落实,确保政策平稳落地,有序过渡。

(一)大力抓好秋粮政策性收购工作。东北等主产区要继续抓紧抓好粮食腾仓移库,加快已批准的新粮仓建设和“危仓老库”维修改造,提高有效收储仓容,在符合相关标准前提下,适当增加托市收购库点数量,合理安排库点布局。托市收购启动期间,要督促指导委托库点强化服务意识,提供预约售粮等服务,尽最大努力方便农民卖粮;同时要加强对委托库点的监督检查,既要防止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也要防止质量把关不严损害国家利益。

(二)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入市收粮。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下调至每斤1元,为市场主体随行就市收粮腾出了一定空间,在此基础上还要再“添把火”,进一步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以破解粮食收购中政策性收储“一条腿走路”的僵局。一是督促农发行在粮食收购贷款发放中引入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和手段,对连续经营、信用良好的粮食加工、贸易企业予以资金支持。二是鼓励主产区地方政府对各类用粮企业在限定期限内收购自营粮食给予适当的收购费用补贴,市场粮收购量占比因此较高的地区,由中央财政给予相应奖励。

(三)切实加强涉农政策调整的宣传解读工作。涉农政策直接关系农民利益,其中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格水平的高低更是影响农民生产决策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如有调整一般应在春耕前向社会公布,具体调整内容未完全确定的,也应在春耕前明确发出有关调整方向的信号,提示市场波动风险,便于农民合理安排生产。当前,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当好二传手,向广大农民宣传解读今年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变化的内容、原因、目的,特别是要提醒广大农户,切实提高安全存粮意识,应用好相应的技术方法,最大程度防止玉米霉变粒超标

(四)多措并举加快库存粮食消化。化解粮食“存起来”却“动不起来”的难题,关键是要尊重市场规律。当前玉米库存高企问题最为突出,超期储粮风险最大,建议新季玉米收购期结束后,随行就市确定临储玉米竞拍底价,并进一步加强对粮食出库的监督检查,有效提高企业竞拍积极性。同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对非配额管理的高粱、大麦等粮食进口的管控,为国内玉米消费腾出空间。此外,可考虑加大对外粮食援助力度。  

(执笔 陈林 李光耀)

 

  • [字体:    ]